點亮生活與環境永續新契機─生活中的綠色能源科技
近期台灣各地發生的豪大雨以及突如其來的超高溫現象,為氣候變遷議題,做了一個強而有力卻令人憂心的實例展演。當台灣擁有全球垃圾回收高度執行力的同時,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的是回收之後的資源循環方式。
人類在地球的生物量(biomass)中所占的比例只有0.5%,然而所消耗的資源卻占地球的淨初級生產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的31%。當今世界中,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化的過程帶來了各種後果,包括原生生態逐漸消失,人口激增,糧食、水源、各項資源消耗量增加。各種研究資料顯示,當前正在這地球上出生的孩子們,在他們有生之年裡,原本在世界各地的原生生態區域,很有可能會從地球表面上徹底消失。倘若我們學習從當前生活的消耗中,重新取得再利用的機會而產生再生(renewable)資源,那麼未來的生活仍有持續的機會。
長期以來,世界上最容易落伍的便是「觀念」與「意識」。在工業時代初期的啓蒙運動使人們以為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高效率的勞動者。到了市場經濟時代的初期,提升個人處境的觀點從宗教理論上的規勸變成對個人經濟生活的期盼。人類的教育理念一直都源於對現實與自然的看法,這些觀點融入所有的教學過程,不管任何時代,我們所教授的都是當代盛行的觀念。因此,每當更複雜的新型態能源體系出現時,人們的觀念就會改變。
當今的世界已經來到了一個全新的全球緊密相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讓學習者意識到自己本身便是生物圈的一部份,必須以此來進行思考並身體力行。面對此波時代巨浪,身處有形、無形資源皆有限的台灣,之於教育更需要站在至高點、放眼四方之後回歸自身所處的腳下土地,藉由各方資源導入教育,透過教育引導與傳遞,帶給成長中的孩子,甚而推動至每一個家庭、社區與大環境,帶動全民觀念與行動提升,有效影響政策支持與行動。
自100年度開始,逢甲大學綠色能源發展中心便已結合逢甲大學整體的教育與創意資源,陸續執行100年度、102年度、104年度與105年度之大眾科學教育「科普活動計畫」,106年度預計結合綠色能源、生態食農與生活美育三項環扣,透過學生科普教育內容中,發展出可融入孩子至親子的活動內容,進而影響家庭、社區對相關議題的觀念提升與生活實際行動。
分析往年實施成果得知,以科普教育方式搭配實作過程,學生容易吸收之外,也更容易與父母分享體驗,應証了科普知識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以實務來說也是適合運用在生活中的實際技術。藉由理論與實務並進的教學內容,強化學習與生活的結合,不但完成教育的真實目的,更能促進從個人至社群對於資源妥善運用的觀念,更有助於未來整體新能源計劃的推廣與實施。科普教育潛移默化、從基礎紮根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如何將環境議題融入其中妥善運用,更是促成生活永續之道不可或缺的一環。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