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交通

                 日前行政院提出「空氣污染防制策略」,政府、台電加上民間投資,要用2150億元救空污,預計讓PM2.5年平均濃度在2019年底降低18.2%;談到PM2.5,更是現今生活在臺灣的民眾,每天除了關心天氣變化以外,還要注意空氣品質指標的顏色變化,擔心出現「紫爆」現象,影響身體健康。從前述兩例子說明臺灣的空污嚴重,專家學者表示,台灣的空氣污染來源有30%為境外污染,50%來自工業排放,而剩下20%則來自於交通廢氣排放,及其他空氣污染物,面對境外、工廠、交通三大空污來源中,最快解決問題的是交通部分,也就是說,減少交通的廢氣排放,可以有效改善國內的空氣品質。

                  絕大多數的交通工具都是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汽柴油是一種複雜的碳氫化合物,當它們在汽機車引擎中燃燒之後,會產生有害的物質,排到空氣中,對人體健康的損害非常嚴重,如刺激人體呼吸道,使呼吸系統的免疫力下降,過敏性疾病的產生;廢氣中的苯類物質是強烈致癌物質,會引發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等。氮氧化物,會形成酸雨,阻礙動植物的生長,間接傷害人們的健康;釋放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水蒸氣,會使空氣溫度上升,造成溫室效應;而且大量消耗地球的有限資源(石油),以及廢舊汽機車處理的環境問題,可謂壞處多多。

                  因此,發展「綠色交通」來減低交通所帶來的汙染問題,成為近年來廣泛被討論的環境議題,期望促使交通系統進行本質上的改變,達到節能減排與永續發展的目標。甚麼是「綠色交通」?廣義上是指採用採用低污染、適合都市環境、對於健康有益的運輸工具,來完成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交通概念;狹義上,是指綠色的交通運輸系統,國內交通學者專家曾依照台灣地區發展現況,對各種運具的綠色度予以評分與排名,被評為「綠色運具」者包括徒步、腳踏車、大眾運輸(捷運、輕軌)及電動車輛等;相對地,被評為對環境有嚴重影響的「紅色運具」依序為:機車、小汽車、貨車、計程車及一般公車;其他如高鐵、瓦斯公車、瓦斯計程車與汽車等之綠色度則為中等。

                  採用已超過20年的大臺北捷運系統,即是成功的「綠色交通」代表,它提供乘客舒適的乘載環境,改善都市交通秩序與停車問題,減少道路交通擁擠,提高運輸效率,降低空氣污染的環境效益;各縣市爭相設置的「U-Bike」,也是一種「綠色交通」的推廣,提供「最後一哩」的解決方案,它使我們在小範圍的區域當中,能較彈性的規劃行程,並透過自行車取代自行開車,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汽機車的使用,以減緩交通阻塞的問題;高雄市的輕軌列車及臺中市過去的快捷巴士(BRT),上下班巔峰時期,能擁有優先路權,可避免交通壅塞的問題,加上人性化低地板的設計,創造無障礙的空間、增加班次,同時減少環境汙染的傷害,開創另一種「綠色交通」的大眾運輸工具。

                  綠色交通與環境議題的可持續性發展概念一脈相承,它強調城市交通的「綠色性」,即減輕交通擁擠,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社會公平,合理利用資源。在迎接不可逆的社會需求時,除了從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等面向思維外,我們也要彰顯屬於文化與教育的概念,來幫助下一代建立綠色的素養。

                 首先是帶來環境的永續,綠色交通替大家創造綠色環境的生活條件,使人民不只擁有實踐環保的意識,更使其能活在綠色、低碳、節能的理想環境中,讓地球上的資源永續發展、生生不息。

                 其三是帶進生活的精緻,綠色的影響,發展獨有的謙讓行為,從井然有序地排隊搭車、自動靠右的上下電梯及博愛的讓座老弱婦孺等,到明亮乾淨衛生的乘車環境,形成友善的生活空間。

                 其四是帶領美學的啟發,融合在地的特色,全球的趨勢,從車廂的彩繪、車站的設計、到情境的布置等,孕育美學的藝術元素,接觸綠色交通就是一種享受。

                 最後是帶頭群體的共榮,平價、安全、舒適與便捷是綠色交通的象徵,在同一個的車廂內,會出現不同膚色、身分、信仰與性別的乘客,有人閱讀、交談、閉目養神與發呆,一切顯得自然和諧。

                  近年來政府積極建設「以人為本」的交通系統,以期達到安全、便捷、舒適與迅速的運輸環境,讓人們津津樂道擁有臺灣一日生活圈,但日趨嚴重的空氣汙染與環境破壞問題,我們要有積極的思維,增加「以境為基」的綠色堅持,讓交通系統不只是兼顧社會經濟需求的機動效率,還要注重身體保健、生態保育、環境保護與文化保養的永續發展。

作者介紹

新北市萬里國小 李後榮 校長
新北市萬里國小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