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國小 環境(能源)教育社群經驗分享

      屏山國小環境教育社群成立的目的是以尋求合適的教學方式及活動將環境教育融入課程為最重要的目標,而本社群因為環境教育的相關議題,包含許多能源教育的部分,因此在本社群的運作時,常討論與設計相關能源科技的教案與教學,現提供本校進行專業社群經營時的初步經驗,並希望各位老師提供相關經驗與建議,讓本社群能更有效益的進行運作。

本社群的專業主題方向經由與「高師大科環所」的研究團隊合作,透過方各方專家與跨領域教師共同討論的方式而擬定。社群的實施方式:除了以往的觀看影片、討論、實作及同儕省思對話外,另外開設臉書的社團,以方便社員隨時可將新的想法、知識與訊息和其他社員分享。

本學期社群也共同設計環境議題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在執行課程期間也邀請了校外社團(食物銀行)為學生解答繪本教學所產生的相關問題,同時也讓學生了解目前地球上正面臨到了能源短缺的問題,藉此探討發展生質能源的利與弊,期望學生能將所學的經驗轉化為愛惜食物、不浪費食物的行動外,並思考有哪些物質可以產生生質能源,避免影響到全球糧食的合理供應與分配。另外,自行設計課程「健康蔬食&環保蔬食」進行教學,夥伴們也能夠給予相當多的寶貴意見,實施的過程學生反應熱切,藉由這些議題可以發現針對能議題的討論,能夠延伸出更多生活議題,在解決與討論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結合其他的領域,拓展出更多教學的可行性,此外本次的課程設計也帶給本社群更多的成功教學經驗與 課程設計的自信心。

除上述的教學議題外,本社群與南東區能源科技區域中心的團隊夥伴,嘗試共同發展國小的能源教育模組,這樣跨校的合作過程中,本社群做出從收集資料與決定主題到最後實際製作「可控式遮陽導光板」的教學演示教具,團隊老師們對於由教師自行發展教學模組都感到開心,認為這是教學自主的實踐,也是擺脫固有書商給與既有框架的創新機會。共同研發適合能源科技教育的課程及教材,能引導學生提升能源素養理進而成為永續發展的公民。

藉由兩次的教學與研發教材的經驗,提供幾項在開發歷程中所產生的幾個感想:

1.創新教學需要夥伴: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有新的想法想要落實、研究,首要面對的便是「時間」問題。收集資料需要時間、寫教案需要時間、製作教具需要時間、教學中學生回饋資料收集需要時間…。這時教學現場的教師便容易因過度忙碌,而失去了原有的創新熱忱,這時參與社群同仁的相互協助,便如同曙光,在黑暗中帶來希望。透過分工,社群夥伴可以各自發揮專長;透過對話,每個人可以各自在反思中,發現盲點,並藉由與區域中心的合作,討論出新的教學方向與策略。

2.領頭羊需要衝勁:社群的成功與否,領頭羊絕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一群人中,雖會有共同的興趣及話題,卻少有組織、有系統地朝共同目標前進。此時,有衝勁的人設定好目標,規畫好路線,帶頭往前走,夥伴們便會邁步一同向前行。而相關目標的設立,除個人的熱誠外,還必需與成員進行協商共同討論可行的方向。

3.夥伴需要興趣:有衝勁的領頭羊雖然願意往前跑,但是前方沒有吸引人的青草,相信羊群也不會有動機跟隨。因此,如何與夥伴一同對話,找出社群的方向,是社群能否持續的發展重要的關鍵,藉由與外界的合作,發展教學能夠維持持續進行的動力。

4.學科知識的重要:沒有人能夠十項全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必定會有機會面臨學科知識不足的窘境。因此,藉由社群聚會、討論與研讀新資訊,累積學科知識,對社群夥伴的專業成長來說是很重要的,因此需要更多學術上的支持,而區域中心所扮演的正是這種角色。

本社群目前這一路走來,雖然其運作的時間尚短,但在歷程中與夥伴們一同發現問題、一同解決問題,課餘的聚會、討論,資料的互通、共享,對個人教學能力有相當大的進步,而最大的收穫實來自與區域中心的學術交流,在過程中彼此如同朋友般的互助,提供相關科學知識、教學議題與設計的討論,並進行教學前、中、後的教學反思,在過程中除獲得支持外,並能夠感受到專業成長的樂趣。

作者介紹

藍惠玲
藍惠玲老師 高雄市立屏山國小專任教師 專長:國小教師專業社群領域召集人,對能源教育很有興趣,時常涉獵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