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與糧食

~從「貴妃的荔枝」看全球糧食體系~

  筆者自身雖然不敢說成長過程的生活多艱苦,但相較之下,現代社會絕對不像從前那般匱乏,難怪學生對於食物感恩以至於食物從何而來這件事,實在難以想像,因為從農產品到餐桌的過程實在太過遙遠。除了這樣的動機,我試圖串起「糧食體系」、「能源消耗」、「食品工業」、「全球化」…幾個概念。

  一方面,「現象」是人類對於外在環境碰觸到的感知,無論是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或是團體生活中的從眾效應…。用「自然」或「社會」為界線去區分「現象」,隨著社會演進越趨複雜,越難以單一而論。例如:蒸汽機的出現與改良,雖然是科學的發明,使得人類社會使用能源大躍進,但自從十六、七世紀航海時代以降,歐洲社會對於「能源」的需求,漸漸超過「人力」或「獸力」所能提供,伴隨著那幾百年內,歐洲社會陸續經過啟蒙時代、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所帶動的科學思維與科技突飛猛進,光談「蒸汽機」是物理及化學的應用,無庸置疑,但要說「蒸汽機」的出現,絕對有其社會意義及脈絡。

  同樣的,身在台灣的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省時省力的使用各國產品、商品,包含食物,這樣的社會現象,更不能忽略背後強大的能源提供方能成事的體系及所付出的代價與成本。

於是,我用幾個問題當開頭。目的在於,希望學生去猜測並想像,現代食品工業、糧食體系的運作。

一、荔枝因貴妃而聞名。但為了讓遠在長安的貴妃嚐得千里遠的水果,付出了什麼代價?

二、古代貴妃只有一位都如此勞民傷財,但身在現代的每個我們,為何能夠輕而易舉地吃到並吃得起遠在他鄉的櫻桃?

三、工業化畜牧下,肉品的消耗被大量鼓吹。然而,以類似「能源轉換率」的概念下,一單位的穀類投入馬鈴薯、雞隻、豬隻及牛,所能養活的人口數,不成比例到不公平的地步。

四、同樣的,為了給第一世界的人開車擔憂石油不足所發展的生質能,卻剝奪了第三世界窮人的糧食。到底這樣的發展是進步,或是只是更製造了另一種不公平?糧食真的不足嗎?

五、台灣目前的糧食狀況又如何呢?糧食安全是什麼?台灣如此高的糧食依賴,一旦發生戰爭或油價高漲,會有什麼結果?

六、台灣為了加入WTO,又付出了什麼代價?台灣政府如何看待農業、農民及土地呢?「農業發展條例」中如何處理「農地農有農用」?現在在宜蘭、美濃…鄉間到處可見的「農舍」,是怎麼長出來的?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呢?

七、 最後,看照片說故事。拍攝這張照片的攝影師凱文卡特(Kevin Carter),最後因世人的譴責而自殺。然而真正的劊子手,到底是誰?

  透過一連串的探討與思辯,筆者試圖降低現今環境或能源教育中,將能源的耗損及環境的破壞個人化、泛道德化或是將財團妖魔化,而去注意身為「體制」一分子應有的責任及反思。

再者,台灣現行教育對於知識的傳輸,偏向片面而單一,數學是數學、地理是地理…。但知識於任何時間、地方以任何形式存在,分門別類只是方便討論,我們卻常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這是我自己的自我檢討。

最後,「怎麼想」比「想什麼」還要重要,讓學生自己思辨,才是能源教育真正的出路。

作者介紹

周益村
高雄市立福山國中專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