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空污議題受到更多關注,機車作為台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自然成為檢討焦點。面對老舊車款的排放壓力與城市健康負擔,決策圈如今傳出將對「高污染」車輛加收費用的討論。有人認為這是必經之路,也有人擔心衝擊生計。在爭點堆疊之間,社會需要更清楚的資訊與更務實的配套。
為何此時開始討論
台灣機車保有量龐大,二行程與老舊四行程的排放係數相對偏高,在尖峰時段形成明顯熱點。從街頭監測數據到醫療支出估算,空污的外部成本長期被忽略。因此,以價制量、用稅費內部化「污染者付費」被視為一種工具。
同時,電動機車普及率逐步提升,但二手市場的需求仍強勁。政策想推、民眾要用,兩者之間需要秤斤計較的平衡。
誰可能受影響最多
若額外課徵針對的是高污染車款,第一線受影響的多半是舊車持有者,尤其通勤族與外送司機。對於邊際收入較低的使用者,一筆固定負擔可能放大經濟壓力。
也有觀點指出,若能設計豁免或階段性緩衝,讓真正需要用車的人獲得喘息空間,政策接受度會提高。
配套怎麼跟上
單靠加稅難以扭轉結構,還需要「以舊換新」、「維修補助」、分區管制與公共運輸強化等多管齊下。特別是偏鄉與郊區,替代方案必須到位,否則政策容易變成城鄉不均的放大鏡。
政府亦可將新增收入專款專用,投向換車補貼、充電設施、檢驗站點與空污熱區治理,讓民眾看見「繳的錢回到自己生活」。
數據與比較一覽
下表為可能的類型比較(示意),實際數字仍待公告與討論:
車種 | 現行稅費(概略) | 擬議加徵 | 排放等級 | 可能替代方案 |
---|---|---|---|---|
二行程舊款 | 低至中 | 高額附加 | 高污染 | 以舊換新、報廢獎勵 |
老舊四行程 | 中 | 中額附加 | 中至偏高 | 嚴謹保養、汰舊補助 |
新四行程(Euro 4/5) | 中 | 低額或免 | 低污染 | 維護良好、檢驗優惠 |
電動機車 | 低 | 免 | 零局排 | 充電網絡、電池租賃 |
透過差別費率,讓「汙染多、付得多」的訊號清楚,同時維持交通彈性。
現場聲音與爭議
「不是不想換車,是口袋不夠深。」一位通勤族坦言,擔心一次性支出與保費上升。
「讓二行程退場,城市空氣會馬上改善。」環保領域研究者指出,長期效益可望超過短期不便。
「若沒有完整配套,可能變成單純增稅。」某學者提醒,需同時確保公平與效率。
一份可能的折衷
政策可以設計「階梯式加徵」:依排放等級與車齡分級,逐年調高,並對低收入戶或特定職業提供減免。同時設定退場時程,讓市場有預期可循,避免臨時衝擊。
另外,將定期檢驗與保養紀錄納入計算,鼓勵舊車維持在可接受的排放水平,而非一律重罰。
你我可能面對的改變
- 機車族:更清楚的費率差別與換車誘因,短期負擔增加,長期維護成本可能下降。
怎麼讓政策更被信任
資訊要透明:排放模型、費率假設與效益評估應公開。程序要參與:讓機車族、修車行、物流業與環團坐下來談。資金要回流:新增收入專用於減污與民眾便利,形成可驗證的正向循環。
「把不乾淨的空氣變乾淨,不能只靠一張罰單。」有里長表示,希望看到道路設計、捷運接駁與停車管理一起升級。
接下來可能的路徑
若朝差別稅費前進,重點在節奏與公平。用小步快走的方式,逐年拉開費率,搭配換新補助與路網改善,讓民眾「看得到、跟得上、負擔得起」。
在「乾淨空氣」與「交通可負擔」之間,社會仍需對話。但只要方向明確、配套到位,這一步或許能把城市拉向更健康、更有韌性的明天。
車輛定期保養,檢驗,與車齡無關係吧?加增税賦,何不將汽機車燃料税隨油徵收,以符合使用者付費原則,更為合理。
沒錯,燃油稅沒使用也要付不符合世界常規,中、日、韓全都是隨油徵收
政府巧立明目收錢也不是第一次
原本50cc機車,想汰舊換新,卻沒有同等cc數可以替換,其它車款包括電動車,又太重無法牽動,該做如何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