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性的乾旱已經威脅到台灣中部的農作物

今年的天氣像攪亂節奏的鼓手,拍點忽快忽慢,讓田裡的作物跟著喘。雨線拉得太長,溪床露出骨頭,農人的眉頭也跟著了起來。大家知道,這不是短暫的,而是一場考耐力的旱象

雨不來,時間也不等人

氣象站連續幾個月的空白紀錄,像一張越疊越厚的帳單。水庫的藍色邊緣一路退縮,灌溉渠道僅剩淺淺的水痕。對農村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沒有水,而是看見水卻不敢

中部農田的急促呼吸

稻田少了灌溉,葉尖先發,接著穗短、粒輕,連風都吹得心慌。茶園高地日照過,香氣被曬到,採工只好挑著班次往移。葡萄、柑橘、甘蔗各有各的,有的是果徑停滯,有的是糖度上不去

「今年看天吃飯,還得看水,」雲林的老農阿春伯,「抽一口,像抽一口,只是越來越短。」

數據一目了然

下面這些數字,把田間的焦慮化成可比較的現實

指標 今年(1–8月) 過去五年平均 差異
中部平地降雨量(mm) 380 910 -58%
主要水庫蓄水率(%) 24 61 -37
稻米單位產量(kg/公頃) 4,500 5,800 -22%
用水限制作業天數(天) 46 12 +34
旱作保險理賠件數(件) 2,130 680 +1,450

這些差距不是抽象,它們會在收割那天變成秤上的數字,也會在市場上變成價格的波動。

誰先用水?

當工業、民生、農業都喊著要,排序就成了最難的。水利單位啟動分區輪灌與分段限水,試著讓每一滴都用在刀。但「把一方切成三份」永遠不可能完美

「以節水換產值,是短期解方;以風險共擔換韌性,是長期路線,」中興大學的水資源學者指出。這句話聽起來,卻是不少第一線人員的共識

小農的靈活對策

在資源有限的年代,小農的身手愈來愈像工班與工程師的合體。有人把水井上流量計,有人把滴灌上太陽能幫,也有人乾脆把一期稻轉成綠肥,為下季蓄力

  • 先做土壤含水與EC的偵測,再決定每次灌溉的分鐘數與區塊優先順序,避免「看天猜水量」的浪費

祖訓與科技走在同一條田埂

老一輩教我們「水要走路,田要呼吸」,這其實就是微與排水的語言。把畦溝拉直、把高低差調好,水就不會在角落悶死。同時,感測器把看不見的水氣變成看得見的數據,手機上的一個數值,常常救回一畝

幾個青年返鄉把蔬果的灌溉轉成滴灌覆蓋,結果每公斤產量雖略,但耗水量大幅,邊際利潤反而微微。這種「小退一步」換來的,是更長距離前進

可能的轉作與市場

在旱年,耐旱作物成了主角:高粱、芝麻、蕎麥、地瓜都是老朋友。它們需要的水更,卻能在加工與酒釀市場找到新價值。農會與合作社若能提前與買方簽下契作,就把風險從田間分散到鏈上

「你若看天,只會看到煩惱;你若看單,會看到出路,」台中外埔一位青農說,語氣裡是苦中作,也是把槓桿撐在自己能的點上。

政策的扣件要鎖緊

抗旱不是一次性的動員,而是一整套互相咬合的螺絲。清淤與分區調度要跟上,再生水管網要銜接到田口,保險要真理賠、電價要配合離峰抽水,這樣現場才不會永遠在補破洞

更重要的是,資料要打開,讓農民看得到即時的蓄水曲線與預報的降雨機率,讓取捨不是,而是基於風險的判斷

把焦慮變成設計

我們無法命令下雨,但可以設計更有韌性的系統。把用水曲線拉、把風險分散到期貨、保險與契作,把節水設備的門檻拉低,讓每一滴都活得更。當田野能在逆風裡站穩,下一次的枯水期,就不會把我們回起點。

「日頭再,心也要,」阿春伯又說。這句話不是豪,是台灣農村長年鍛鍊出來的肌肉記憶。只要我們把每一個螺絲都轉,農地就會在深呼吸之後,迎回第一場甘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