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關於庫存、品牌與控制的冷酷故事
當年,一位對蘋果抱有熱情且精通生意的業者,試圖讓被時代遺忘的電腦重獲新生。他以驚人的規模收購了7,000台Apple Lisa,計畫整修再轉售。然而,結局卻是企業強勢出手、全面銷毀,留下令人回味的沉默與嘆息。
「歷史不總是由勝者書寫,有時由沉默與土堆構成。」
Lisa 的野心、缺陷與昂貴代價
1983 年,蘋果推出具圖形使用者介面與滑鼠操作的Lisa,技術理念超前、市場溝通卻失靈。由於緊湊設計造成過熱與當機,加上高達9,995 美元的售價,產品在主流消費者面前顯得遙不可及。
同時期,IBM PC 5150與Intel 8088逐步建立標準與生態,讓Lisa在競爭版圖中邊緣化。到了 1984 年,蘋果將焦點轉向Macintosh,並面臨一個現實問題:成堆滯銷的Lisa該如何處理?
Bob Cook 與 Sun Remarketing 的拯救計畫
Bob Cook是專做庫存回收的經銷商,曾大批買進Apple III,透過與蘋果談判,以低價取得未售機種,經維修與改裝後再販售。當他看見Lisa的空間時,決定出手,將多達7,000 台的Lisa一網打盡。
在蘋果允許的範圍下,Cook 對瑕疵機種進行修改與強化,並投入約20 萬美元的研發資金,推出名為Lisa Professional的改良版。看似雙贏:庫存獲得重生、品牌減輕包袱、使用者多一項選擇。
出人意料的逆轉:全面回收與銷毀
1989 年 9 月,蘋果突然要求回收所有Lisa,沒有對外給出明確理由。面對巨頭的法律壓力,Cook 幾乎別無選擇,只得順從。
數週後,蘋果派出卡車前往 Sun Remarketing 的倉庫,將7,000 台逐一裝載,運至猶他州 Logan 的垃圾掩埋場,當場壓碎並掩埋。在柴油與土塵之間,許多仍可運作的機器就此消失。
為何要毀?品牌控管與生態秩序
蘋果沒有公開解釋,外界僅能推測。最常見的說法是,品牌不願讓經第三方改裝的不一致產品進入市場,以免體驗與形象出現偏差。這與其一貫的封閉與品質控管哲學一致。
另一層考量,可能牽涉保固、責任與法規風險;當時的通路與售後體系,未必能承接這批改造機器的變數。
- 1983:Lisa 發表,技術先鋒、市場失利。
- 1984:重心轉向Macintosh,庫存壓力浮現。
- 1989:蘋果要求回收,全數銷毀。
- 多年後:The Verge 紀錄片揭示內幕與細節。
被掩埋的章節,被看見的對比
這段歷史在 The Verge 的紀錄片《Lisa: Steve Jobs’ Sabotage and Apple’s Secret Burial》中被重構,讓大眾看見決策背後的權衡與代價。它提醒我們,創新與清庫存之間,常有殘酷且不那麼光鮮的選項。
諷刺的是,今日的蘋果以環境永續作為品牌主軸之一,宣稱像Mac mini M4等產品達到碳中和,採用100% 再生鋁等材料。這些承諾值得肯定,但與當年壓碎與掩埋數千台Lisa的作法形成強烈對照。
從失敗學到什麼?
從這樁事件,我們看見公司治理、品牌控管與產品生命週期的複雜拉鋸。對收藏家而言,那些被摧毀的Lisa象徵一段失落的實驗;對產業而言,它是策略、風險與形象管理的極端案例。
或許,真正該被記住的不是單一機種的成敗,而是企業如何在技術、道德與永續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當下一次面臨類似抉擇,願每一台仍能運作的機器,都不必再在土裡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