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的一個山區村落隱藏著被遺忘的穴居房屋

清晨的霧在山脊之上緩緩散去,露出一條蜿蜒的土路。沿著路往上,一片被雜木梢掩住的岩壁,藏著幾個被歲月忽略的洞口。這裡的房子沒有屋樑的高鳴,只有石灰與黏土的呼吸,在光影轉換之間,讓人感到一種被時間輕輕守護的安靜

地形與記憶的層疊

這個村落被坡折環抱,溪谷把風聲切成細絲。冬北風被山背擋住,夏日海霧順著稜線上滑,停在岩縫的臍帶。老人說,選址靠的是「一口水、兩面風、三分」,在地勢的曲折裡,找一個剛好能讓火煙遠走的肩膀。

穴居的工法與日常

穴居不是簡單挖洞,而是用石層認脈,用土的黏性試手感。外牆以碎石包邊,加上黃土與稻殼的夯層,內部抹上灰泥,讓濕氣能在夜裡退潮。灶腳貼著洞口左側,煙道斜出岩壁,雨季不逆風,旱季不嗆喉。小窗開在東,為的是晨光先進,照亮榻面與米缸,讓一日的生活自光裡發芽

與現代住宅的對照

「新屋子亮,舊屋子穩當,」村裡的阿嬤總是這樣嘟嚷。在這裡,居住不是對抗自然,而是與地勢和解。下表是當地人談起兩種房子的比較

面向 穴居房屋 現代鋼筋屋
溫度調節 岩體蓄熱,夏涼冬暖,日夜溫差較小 需空調輔助,溫度波動較大
防災 抗風佳,需留意豪雨滲漏 抗雨佳,強烈風災需加固
建材來源 就地取材,低運輸成本 外購建材,高碳足跡
生態足跡 施工擾動小,可回復性 地基破壞較深,回復性低
社會感 共作性強,重視鄰里互助 自主性強,較少工序共享
維護成本 定期補泥,技藝門檻 金錢維修為主,技術外包

「你看,這牆摸起來有溫度,」獵人伸手在灰泥上畫圈,「風來時它會吞吐,不是硬擋。」

口述傳說與靈魂

夜裡,山裡有遠遠的潮聲,其實那是溪石滾動的脈搏。孩子們在洞口踢毽子,聽老人把獵路織成歌謠。有人說,第一道灰泥是用稻米與海鹽和勻,讓屋子記得田與海;也有人說,屋內的第一縷煙要向東致意,提醒日頭照看行路的人。「房子不是我們的,」阿公笑著說,「我們只是替山保管一陣子。」

旅人路線與禮數

通往村口的山徑不長,但轉折頻密,一不留神就會錯過岩壁的眉眼。若你計畫拜訪,請帶著輕輕的腳步與不打擾的心情

  • 先問在地耆老同意,再進入居住或祭祀的空間

有人曾試著把泥牆刮下一點「做紀念」,換來整片牆的脆裂。在這裡,記憶不是帶走,而是以安靜的眼睛留下。

復振的可能與風險

重修並非難事,難在技藝與倫理。要不要換成防水塗料?要不要把窗開得更?每一次改造都是一場談判,涉及風、光、雨與人的尺度。理想的做法,是讓年輕的泥水師與長者一起共作,紀錄手法的細節:泥沙比例、乾濕時序、抹面收光的手勁。也可嘗試低影響的監測,如溫濕度資料記錄,讓調整建立在證據上。

若要讓居住延續,得回到幾個問題:誰住?住多久?以什麼方式與山相處?把屋子修得像樣,只是第一步;讓生活再次在灰泥上留下指紋,才是這個地方真正想說的

風景之外的課題

外地人來了拍照,轉身就走,帶走的是影像,留下的是路上的腳印。村裡的小學早已停擺,午后只剩蟬鳴與遠遠的機耕。然而在岩壁的陰影裡,仍有炊煙細細升起,有人在整理稻草、補一面岔了口的。當暮色降下,洞口的光像一枚緩慢跳動的,提醒我們:家的形狀,可以是木與瓦,也可以是石與土的相擁;而記憶的居所,永遠需要人,去聽、去摸、去相認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