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讓人沮喪的新聞之中,這個關於家與重生的故事,像一道溫暖的光,靜靜照進了心裡。Barry Farmer 從被父母遺棄的孩子,走到願意打開家門、收養三位男孩的爸爸,他用耐心與承諾完成了自己一直以來對父愛的渴望,也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穩定而安全的所在。
顛簸的起點
童年曾是一段顛簸的路,但他在阿嬤的照顧中找到依靠。五歲那年,因為父母離去,他被交到祖母手裡;那個小小的家雖然資源有限,卻充滿秩序與溫度。在那裡,他明白愛不只是血緣,更是一種選擇。他看見寄養系統裡許多徬徨的孩子,也看見社工與家庭們費力地拼出完整的日常。這些片刻,慢慢把一個願望放進他心裡:有一天,要做一個在場、而且永遠不缺席的爸爸。
允諾成為那個在場的人
成年後,他選擇走進寄養的現場,接受訓練、通過審核,努力學習如何把界線與關愛同時給孩子。他迎來第一位寄養少年,陪他度過關鍵轉折,看著他往獨立走去;那段過程讓他更確信:真正的父職不是控制,而是陪伴與授權。2011 年,他遇見了 Jackson——和他原本想像完全不同的一個孩子:男孩皮膚白皙、眼神明亮,卻帶著深深的寂寞。他們用笑聲與耐心去磨合,用信任與日常慢慢縫合彼此的不安,最後把「暫時」變成了「永久」。
「我要成為那個我小時候一直等待、但沒有等到的爸爸;我要讓我的孩子,每天醒來都知道我還在這裡,永遠不走。」
一家四口的誕生
成為 Jackson 的爸爸才沒多久,男孩就說他想要哥哥或弟弟。這個突如其來的渴望,讓他同時感到緊張與溫暖:原來孩子已經把這個家視為安穩的港口。不久後,Xavier 進門;他十一歲,性格敏感而堅強,在新家庭裡找回自信與幽默。再過不久,小小的 Jemeriah 也加入,他四歲,帶來童趣與喧鬧,也讓客廳的每個角落充滿玩具與掌聲。三個男孩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節奏,共同把「我們」這個字,寫成了可以依靠的一個屋簷。
父職的日常,細水長流
做爸爸,並不只是合照與慶祝,更多是無數個早起與晚安的小事。他學會在作業前先擁抱、在爭吵後先傾聽,用規矩守住界線,也用理解把傷口慢慢療癒。他安排家庭會議討論家務分工,讓孩子練習表達與負責;遇到種族與身分的議題,他以開放和教育回應,教孩子認識差異,也練習尊重。他說,父職不是一場獨角戲,而是一齣需要耐心、誠實與時間共同完成的長劇。
他給孩子,也給自己的承諾
在這個家,安全感不是口號,而是每天被看見的證據:早餐桌上的便條紙、放學門口的等待、比賽場邊的鼓掌。他知道孩子曾有缺席的過去,所以用一致的在場,慢慢把恐懼化成依賴。有人問他:收養三個孩子,會不會太難?他笑笑說:難,但值得;因為看見孩子安睡的時候,世界就安靜了。
- 家的核心是承諾:說到的話,就要做到的事
- 規矩需要彈性:用同理調整,用一致執行
- 對話勝過指令:先理解,再引導
- 身分可以多元:愛的方向比血緣的定義更重要
- 每天留一點喜歡:小小的快樂,能累積大的勇氣
成為自己渴望的父親
從被遺棄的孩子,到主動擁抱他人生命的大人,他把「命運」改寫成一份選擇。他不再追問「為什麼沒有人留下我」,而是用行動回答「我願意留下你」。這份父愛,穿過創傷與差異,化成餐桌上的分享、客廳裡的笑聲、以及每一個睡前不曾缺席的親吻。當世界顯得嚴苛而喧鬧,他用溫柔與紀律,證明了最強大的改變,常常來自一個決定:我會在這裡,今天、明天,還有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