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河上演的震撼親代照護
一張由Dhritiman Mukherjee拍下的影像,記錄一隻恆河長吻鱷背負超過100隻幼鱷在河道中穩定前行的瞬間,令全球保育圈與大眾為之動容。這樣的場景極為罕見,卻以極高的真實性展現自然的韌性與親代照護的力量。當父鱷在水流中緩緩移動,密密麻麻的小生命在牠的背脊上找到了安全感與方向。
神聖河流中的罕見一幕
在印度的恆河流域,長吻鱷這個古老而瀕危的物種,仍以頑強姿態維持族群。攝影師以多週蹲點、尊重距離與生態的原則,細緻觀察行為,記錄這份稀有又動人的親職日常。面對棲地破壞與盜獵等壓力,這張照片成為保育敲響的又一次警鐘。
這樣的搭載行為是長吻鱷獨特的求生策略:父鱷以寬廣背部成為避風港,幫助幼鱷避開強勁水流與掠食者,並維持隊形與溫度。牠們以集體之姿凝成一體,每一次划水都承載生命的重量與希望。
父職在長吻鱷社會中的意義
與多數鱷形目物種將育幼交給母鱷甚至任其自立的模式不同,長吻鱷展現更為投入的父職。在天敵與環境變遷夾擊下,幼體存活率本就不高,因而父鱷的護衛格外關鍵。目前野外成體數量推估僅約650隻,每一次成功繁殖與成長,都是族群延續的重要燈塔。
在昌巴爾河(Chambal River)這個關鍵棲地,現存族群仍承受水質污染、河岸開發與漁具誤捕等風險。每一隻幼鱷都像一枚希望的籽粒,需要時間、耐心與制度的守護。
影像如何推動保育行動
這張作品之所以動人,不只因為稀有性,更在於其敘事力:它讓大眾一次看見行為生態、親代情感與環境困境的交織。攝影背後的耐心、對距離的拿捏,以及對野生動物的尊重,轉化為能觸及社群與決策者的倡議語言。當作品入圍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獎(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它也同步擴大議題的舞台與聲量。
「當我們願意暫停腳步,讓自然以牠的節奏說話,答案往往比我們想的更溫柔、更堅定。」這是一種注視,也是一種承諾,提醒我們用科學與同理共同守護物種與河流。
你我能做的事
- 支持保育機構的長期計畫,關注棲地復育與族群監測的成果。
- 選擇永續漁業與負責任旅遊,降低對河川生態的壓力。
- 透過教育與分享,讓更多人了解長吻鱷的生態價值與處境。
- 參與公民科學與在地倡議,用數據與行動支撐政策。
從驚嘆到行動的距離
被100隻幼鱷占滿的背脊,像一艘承載未來的小舟。這份稀有的畫面讓我們看見自然如何在脆弱與堅韌之間找到平衡,也讓我們理解:唯有保育與發展共存,河流與物種才可能在世代之間延續。當我們以科學規劃棲地、以制度減少威脅、以文化珍視生命,這種看似不可思議的奇景,才會成為常態而非偶發。
最終,這不只是一張照片,而是一道提問:我們願意為了共同的地球,把讚嘆變成選擇,把感動變成日常行動嗎?當父鱷默默馱起下一代,也提醒我們把責任與希望一同扛起,讓河流繼續流淌,讓生命繼續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