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狂!他自2016年靠筆電電池為全家供電,已蒐集超過650顆

在這個永續創新交織的年代,一位熱衷能源的使用者,用一條非典路徑走出自給自足的範例:自 2016 年起,他用超過 650 顆筆電電池,把家裡供電到現在,穩定、安靜,還把電子廢棄物變成長期資產。他的系統離網運作,與太陽能板協作,展現了資源再生潛力韌性

起心動念與第一個可行版本

2016 年 11 月,他把「用回收筆電電池建陣列」這個想法變成實作。透過拆解舊電池、挑出健康電芯,再與太陽能系統並聯,逐步完成離網家用電力。整套裝置放在離住家約 50 公尺小屋內,作為系統核心,避免溫度、噪音維護干擾日常生活。

一開始,他組出約百安時等級的模組電包,每包由相容電芯分組平衡保護,再以銅線確保低阻抗連結,降低發熱壽命損耗。這樣的結構雖然繁瑣,卻換來穩定安全的回報。

從技術難點到長期穩定

早期最大挑戰是不均勻放電速率容量衰退。他量測每顆電芯、篩選出健康族群,再以分組均衡策略減少差異,必要時補入額外電芯,讓整體內阻循環一致。

他沒有直接使用整包筆電電池,而是拆解成單顆18650電芯,配置到客製電架中,讓熱管理維修更簡潔。經過多次微調後,系統接入 24 片、每片 440 W太陽能板,在陰晴交替的環境中仍維持不中斷供電。到目前為止,系統未更換任何一組電池模組,這對再利用電子廢棄物而言,是極具說服力的成績。

「若能把看似報廢電芯,化成一份可靠的家庭電力,那我們其實也能重寫能源使用的想像。」

能源自主的啟示與尺度

這個實例說明:能源獨立不只靠新製電池,循環技術也能補位。當更多人思考如何降低電網的依賴、如何讓社區具備抗災韌性,把舊電池變成可用容量,就可能成為低成本高彈性的路徑。

同時,這也攤開了政策規範的討論:如何建立回收再製標準流程、如何讓家庭用電安全責任更清晰、如何鼓勵地方公民電力共創。有了量測工具、監控系統與教育資源,更多家庭可以在安全合規下嘗試離網半離網的配置。

  • 健康檢測為先:先做容量內阻循環測試,建立分級淘汰標準。
  • 重視系統化安全:配置BMS保險絲溫度煙霧感測,保留冗餘隔離能力。
  • 打好導體散熱:使用粗規銅導線、注意接點阻值、確保通風熱道設計。
  • 規畫維護節奏:定期均衡抽樣檢驗、記錄壽命曲線,避免慢性風險
  • 留意法規保險:了解地方規定,與保險條款核對,確保風險移轉有效。

從個人專案到公共想像

這套系統讓我們看到,創意紀律並進,可以把成本壓到可及,同時把穩定性拉到可用。當更多家庭以屋頂太陽能、再生電芯與智慧管理做組合,社區層級的能源調度就不再遙遠:尖峰時段削峰、離峰時段充盈,讓可靠性更高、碳足跡更低。

更重要的是,這種去中心化理念促進公民參與:你不必等到完美的新技術才開始行動,你可以先善用手邊的資源,把浪費變成供應,把風險變成設計。在這位使用者身上,工程細節長期維運的耐心,正是成功的真正關鍵

結語:把廢棄變成力量

面對極端氣候電價波動供應不確定,他用650+顆筆電電池24 片太陽能板,證明了再生再用可以並行。這不只是個人節費,更是對資源循環在地韌性能源民主注腳

創意遇上紀律,當安全綁定實測,我們就能把科技廢料翻成長期價值。今天是一戶離網,明天也許是一個社區微電網;而每一次拆解分組均衡,都是往更永續、更自主的未來邁進的一小步。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