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儲能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
|
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化材系、化學系、能源所、光機電所、材料所、光電系、師培中心、通識中心,結合了元智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大同大學、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聯合大學,輔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之教育專業團隊,共同提出儲能科技人才培育計畫,建立六校之儲能科技學程,並設立配合相關課程之特色實驗室,建立實驗室共用辦法,及具有科普知識之能源教育網站,訓練新一代富創造力與實作能力之本土產業人才。 |
|
|
|
|
|
工業節能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
|
夥伴學校包括嘉義大學、崑山科技大學、南台科技大學、高雄師範大學與屏東科技大學,在能源與教育領域中都是相當知名的學校,而且執行過許多能源領域與教育領域相關計畫,表現相當傑出且經驗豐富;並與成大有相當廣泛與頻繁的交流。 |
|
|
|
|
|
運輸節能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
|
本資源中心團隊(1個資源中心與6夥伴學校),以培育綠能運輸產業之中高級節能科技人才為主。培育方向分為車輛運輸節能、行車節能、大眾運輸系統管理、貨物運輸節能與管理、智慧型運輸系統、機車輛運輸節能效率提昇、軌道運輸管理開發與應用等發展重點。 |
|
|
|
|
|
建築節能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
|
本計畫以建築節能為特色,以培養產業應用型技術人才為主。本中心以臺灣科技大學為中心學校,結合具有建築相關系所的中國科技大學與蘭陽技術學院、具有土木相關系所的東南科技大學與桃園創新技術學院,以及具有教育專長的中國文化大學。 |
|
|
|
|
|
能源經濟管理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
|
由政治大學籌組的能源經濟管理資源中心團隊,串聯五個人文社會領域夥伴學校:臺北大學、東吳大學、佛光大學、世新大學、臺北商業技術學院。有鑑於能源問題已成為國家安全議題,單靠科技研發已不足突圍,需藉由人文社會領域的軟實力加以因應。政治大學為國內人文社會領域教學研究重鎮,經濟管理領域績效卓著,長期關心能源財經議題,扮演國家公共事務智庫。本次,藉由團隊結盟與資源交流,更能發揮綜效,從經濟與法政、管理與產業、人文社會與創造力等面向,提出能源經濟管理的創新思維,迎戰未來能源挑戰。 |
|
|
|
|
|
太陽光電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
|
國立東華大學「太陽光電人才培育資源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結合夥伴學校台東大學、慈濟大學、明新科技大學、華梵大學及宜蘭大學等資源共同推動以太陽光電為特色的綠色能源等相關人才的培育。本計畫的特色實驗室著重在太陽光電領域,而在人才培育則包括太陽光電、綠色能源及節能減碳等。 |
|
|
|
|
|
海洋能源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
|
海洋能科技的核心內容,針對波浪能,或是潮流及海流能,可概分為6大領域,分別是海洋科學、環境生態、海洋工程、水下科技、流體機械與電力及電網。針對此核心內容,海洋大學邀請五個夥伴學校分別負責相關領域之課程開發、創意競賽及科技研習營等教育活動,並針對K-12種子教師的培訓、教材編撰及教師教學研討會,邀請海洋大學師培中心與教育研究所教育專長的同仁負責,共同在通識教育、專業課程及學程方面攜手努力,分享課程與實驗室之資源,建立國內最優良的海洋能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奠立海洋能科技發展的基礎。 |
|
|
|
|
|
風能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
|
本計畫推動風能教育之方式,在於結合國立清華大學、中華大學、大華技術學院、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原大學等六校攜手合作,共同致力於節能減碳教育氛圍之營造和教育效能之提升,讓風能科學教育與節能減碳教育之概念逐漸向下扎根。 |
|
|
|
|
|
生質能科技 人才培育資源中心
|
計畫之目標是結合逢甲大學、中興大學、彰化師範大學、中台科技大學、中州科技大學、明道大學、修平科技大學等七所中部地區大學院校,以逢甲大學為資源中心學校形成生質能科技教育區域聯盟。內容是以逢甲大學已有之生質能特色研發與教學基礎為主軸,建立特色教學實驗室,推廣能源通識教育,並規劃實作及實驗相關課程,加強學生能源科技實務能力;同時培訓K-12能源教育所需之種子教師,為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進行紮根。另一方面則透過網站及研討會,配合地方政府推廣社會大眾對能源及低碳的正確觀念。 |
|
|
|
|